关于切实加强实验室易制爆化学品管理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21-01-15 | 浏览次数: 1203 |
各相关单位:
日前据媒体报道,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于2020年12月18日对2016年“9·21东华大学实验室爆炸案”作出一审判决,上海长宁区法院审理后认为,氧化石墨烯制备实验中所使用的浓硫酸及高锰酸钾均属于危险化学品,该实验是高度危险的实验。对此,作为负有教学责任的校方及教师有义务明确教授实验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及危险后果。但从教师聂某的陈述看,仅仅是口头说过让学生注意安全,可见,教师明知实验有危险仍未告知实验的危险性,未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未进行提醒和提示,而是默许并放任危险的存在。
根据(2019)沪0105民初23901号判决书,长宁法院认为,东华大学未严格落实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关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未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未告知实验的危险性,采取“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方式进行高度危险实验,事发时实验室管理人员未落实其校内实验室相关安全制度,未尽到安全管理职责,存在重大过失。应对原告的损害后果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东华大学被判赔付原告郭宏振共计162万余元。
为深刻汲取事故教训,切实加强我校实验室易制爆化学品安全管理,积极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规范使用高锰酸钾等易制爆化学品
高锰酸钾是实验室较为常见的易制爆化学品,属于强氧化剂,容易与盐酸(HCl)、草酸(H2C2O4)、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硫(SO2)、乙醇(C2H6O)、乙烯(C2H4)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反应,特别是与浓硫酸混合反应生成高锰酸酐(Mn2O7),高锰酸酐的熔点为5.9℃,若遇有机物甚至会发生爆炸。此外,高锰酸钾与有机物或易氧化物接触,在密闭加压或加热环境中极易发生爆炸。一旦误服高锰酸钾也会发生中毒,能使口腔、咽喉及消化道迅速腐蚀。
高氯酸是实验室另一类常见的易制爆化学品,属于强氧化剂,与还原性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S)、磷(P)混合时或急剧加热时易发生燃烧爆炸,可致人体灼伤。
针对上述常见的实验室易制爆化学品,各单位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
(一)存放要求
高锰酸钾应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远离火源和热源,与有机物、甘油、强酸、氯酸盐、硝酸盐、过氧化氢、可燃物、还原剂和铵盐等隔离,避免存放在木质地板上。搬运时应轻搬轻放,严防撞击、震荡、摩擦。
(二)使用过程
初次使用易制爆化学品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药品的危险特性、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查阅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指导教师必须仔细讲解实验操作规程、个人防护措施、事故应急处置措施等相关知识,并做好实验人员在现场指导和监护工作。
(三)取用和操作
易制爆化学品的取用、使用尽量用药品的最小用量进行实验,实验中要远离其它发热体和明火、火花等,且绝对禁止用火直接加热,进行加热干燥实验时应特别注意加热的均匀性和消除反应的局部自燃。操作过程应至少确保2人在现场,使用全过程应处在视频监控范围之内。
(四)实验暂停或结束
实验人员需要临时离开,应将易制爆化学品放置在临时储存柜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张贴醒目的警示标语;实验完成后,应对易制爆化学品进行清点,如有剩余应当日退回专柜,做好登记手续。
(五)个人防护措施
使用易制爆化学品应根据安全技术说明书中的预防措施要求穿着实验服、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其中高锰酸钾应佩戴橡胶手套、抗冲击面罩,穿着实验防护服,在通风橱内进行化学反应。
(六)应急处理
高锰酸钾发生泄漏时,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佩戴橡胶手套,移除泄漏区的可燃、易燃物品,用洁净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燥、干净、盖子较松的容器内,将容器移离泄漏区,用水多次冲洗并用湿布擦净泄漏区。
二、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管制类危险化学品管理
(一)压实安全责任。寒假即将来临,当前正是安全工作薄弱时段和特殊时期,应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实验室负责人是实验室安全责任的主体,全面承担所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把风险想在前、把漏洞补在前、把工作做在前,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在本单位网页、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开展东华大学“9·21实验室爆炸事故”案例安全教育。
(二)开展专项排查。对涉及易燃易爆、易制爆化学品的实验室开展专项自查,重点检查存放点物防技防设施配备情况、出入库登记情况、使用台账、处置流程等环节。
(三)加强教育监管。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师生未经相关安全教育培训不得进入实验室,开展危险实验过程必须有指导老师在旁监管;及时制定完善危险实验、危化化工工艺指导书、操作规程,并在显著位置明示;实验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使用易燃易爆物质,实验人员必须事先熟悉其特性和有关知识,注意操作安全。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2021年1月14日